6月29日,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闭幕,这是中国对非合作“八大行动”第一项“产业促进行动”的第一条举措,也是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长沙后的首届博览会。
据报道,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共签署了84项合作文件,包括政府间合作协议、融资协议、投资协议等,涵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等领域,涉及金额208亿美元。此次博览会共有53个非洲国家率团参展,联合国工发组织、粮食计划署、世贸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以及众多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参会。
吸引外宾1600余名、内宾5000余名,以及3500余名境内外参展商、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规模突破1万人。
聚焦贸易、农业、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及投融资等领域,举办了14场活动和5大板块的展览展示,多角度、深层次介绍中非经贸合作的新路径、新方式,包括开幕式、4场专题研讨会、3项经贸洽谈会、3场专业论坛和3个配套活动。部分非洲国家举办推介会,国家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区市也举办了对非合作专题推介会。
中非地方政府、国有及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商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签署了84项合作文件涉及20多个非洲国家,包括政府间合作协议、融资协议、投资协议、商务合同、合作备忘录等,涵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航空、旅游、友城等领域,涉及金额208亿美元。
展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53个非洲国家和我国28个省区市独立设展,60多家央企、700多家民企参展。
中非经贸博览会组委会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罗建军表示,中非经贸合作紧扣非洲发展实际需要,促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经贸成果。本届博览会具有七方面特点:一是主题突出聚焦经贸,二是规格规模超过预期,三是活动内容丰富务实,四是经贸成果丰硕喜人,五是展览展示新颖独特,六是氛围浓厚影响深远,七是推进机制有效可行。
据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组委会秘书处执行副秘书长、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透露,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署的文件既有传统领域的农业、矿业、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园区和贸易项目,也有代表中非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制造、电子商务、航空服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项目。“这一系列项目和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非经贸的合作水平、合作层次、合作深度迈上了新的台阶,必将为进一步巩固中非传统友谊和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企业获丰收 2000种非洲特产集聚
博览会上,湖南(高桥)非洲商品展销馆正式开馆,标志着中国-非洲优质商品互通互惠的经贸交流平台正式启航。展馆设立了咖啡、农产品、木雕石雕、工艺品、红酒等专区,汇聚了2000多种特色非洲产品,包括肯尼亚的乌木及黑木手串,南非的鸵鸟蛋、非洲鼓等工艺品,还有肯尼亚的多曼斯速溶咖啡、埃塞俄比亚的各类精品咖啡豆等。
本次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南非展台上,有很多中文标示的产品和中国接待员。南非驻华大使馆参赞查尔斯说,南非本次参展,更多依托中国代理商,他们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开拓中国市场方面更有经验。“希望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国消费者可以在珠宝、红酒以外,发现更多的南非优质产品。”
在网上中非博览会展区,一家名为“Kilimall”的电商平台公司提供的线上交易、仓储配送、线上支付支持的IT系统已经在部分非洲国家实际应用并初步获得成功。依托数字平台的“网上博览会”将长期为中非两国企业提供对接平台,被称为“不会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
作为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主宾国之一的乌干达,准备了不少当地特色展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坦桑尼亚带来本国特色木雕;安哥拉不远万里带来各种冰冻鱼……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非共商合作,期盼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博览会期间,中国官方提出了多项加强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新措施,包括进一步对非洲开放市场;支持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推动央企与非洲国家开展高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建设与当地发展阶段和定位相匹配,与国家规划和区域政策相衔接,风险可控、经济可行的项目等。
此外,针对非洲国家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诉求,本届博览会还推出了《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作为参考。中方表示,今后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时将更加注重培育非洲内生增长能力,更加注重助力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同时做好发展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