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过年“漫漫”干什么?有家人聚齐儿过节者,有三五知己猛吃猛喝侃大山者,有起早祈福逛庙会者,“有狐朋狗友”码长城”者......这儿还有博物馆里寻“往昔”者。今天正是正月十五,趁着还在年里,各位朋友们赶紧来重温“旧事”。
“在北京做买卖都得有规矩,不准野调无腔。”“客人进了烟铺,把烟壶儿递出去,店伙必先把一小摄鼻烟倒在柜台上,以便客人一边闻着,一边等着往烟壶里装烟。这叫作规矩。”老舍笔下的规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图文:国际商报-中国商务新闻网记者 程炳新 未济大鹏)
北京建都八百多年来,皇亲国戚、高官巨贾、贩夫走卒,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从前遍布京城纵横交错的胡同消失了一条又一条,浓郁的民俗也日渐稀薄。铁打的都城流水的民俗,想怀怀旧的当下还真有个好去处。首都博物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从嫁娶、生子、祝寿、过年几个方面展出了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百年来胡同里老北京人家儿的习俗,有的您可能也只是听说过。(图文:国际商报-中国商务新闻网记者 程炳新 未济大鹏)
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自古一理儿,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老北京人将求个“礼”字,婚礼自然免不了有一套古老相传的繁琐礼仪。
我国古代成婚有聘礼一说。聘礼,即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经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中国人讲究孝道,尊老敬老。老话儿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清末民初盛行办寿(俗称过生日)的风俗,做儿女的要恪尽孝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般指晚辈给长辈祝寿时举办的的家庭庆祝活动,北京人做寿讲究办整生日,有“庆九不庆十”的说法。(图文:国际商报-中国商务新闻网记者 程炳新 未济大鹏)
民俗是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它养育了民族精神,传袭了文化精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
老北京有很多有趣的民俗,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这些习俗有的仍然留传下来。北京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它们割舍不掉的情怀。这些不是后天养成,而是恨不得从娘胎里就开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自然天成”,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依然闪着微微的光、散着温温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