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会展综合新闻

“新时代新生活”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开幕

发布于:2019-01-21 10:12:00 来源:光明日报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019年1月11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承办,执行单位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展期从2019年1月11日至4月6日。


本届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策展人杭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公共艺术专家汪大伟共同担任召集人,由方晓风、王绍强、卢涛、孙振华、毕学锋、许平、吴海燕、杨冬江、沈榆、金江波、俞挺、颜为昕共同组成策展团队。邀请重要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媒体、设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以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75个机构和个人提名。此外,由展览办公室公开发布征稿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符合展览要求的案例和作品,由策展团队进行遴选后纳入展览方案。



以案例为方法,展示文化逻辑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同时,它带动了中国从基础建设到公共服务领域的全面升级。设计在中国当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2012年,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以“时代创造”为题,整合展出了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以及跨界综合设计在内的中国众多设计门类,汇聚我国设计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评选,从申报的11000余件作品中选择600余件作品参加展览。2016年1月8日,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以“设计责任”为主题,展出2012至2016年间的重要作品,并增设了公共艺术专题展。第二届在展览之外增设论坛环节,在设计理论和学术探讨的层面上强调了设计大展的研究属性。

策展团队通过对两次大展的调查反馈,在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强化了第二届以“案例”为结构的展览形式,系统讲述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及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围绕“案例”,展览选取具有典型性、叙述性、逻辑性的2位以上设计师的作品,通过对这一领域不同思路、不同形式作品之间的对比、研究,揭示“案例”背后的创作逻辑以和时代背景,从设计的视角呈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以科技为依托,回应人民需求

本届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飞机、轮船、高铁、智能城市系统等大型工业设计,还能看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便携式医疗设备等等深入到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设计产品。科技和设计的结合还体现在交互设计领域。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内容不断升级,交互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此次大展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三个板块将集中展现科技和艺术从国之重器到生活方式的“新生活”。策展人沈榆说:“设计创新是联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物质、文化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科技成果包括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只有通过设计,特别是产品的创新设计才能直接进入市场变为财富,并为用户所用,实现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以产业为视角,量化社会功能

设计作品不仅在艺术性要经得起考量,更依赖社会合作来实现它的价值。大展召集人杭间说:“以今天的设计大部分都是跨界综合设计,需要整个系统的综合。这个展览的发生非常符合未来设计学院的发展方向,也为未来设计学院培养人才提供了参考标准。它侧重设计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创作。”

设计的成功是与产业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次大展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触手可及的酒水饮料和零食包装,这些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传统文化、传统领域搭载全新的设计形式和推广渠道,在新的消费环境中重新换发生机的案例。策展人颜为昕说:“设计产业是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后一公里’。所有作品都是通过服务产业去影响现代生活的。不少案例让我们看到,设计师在专注自己设计的同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找到了精准的合作伙伴,在产业细分的今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促成了一个专业的高度。”

以价值为支撑,催生新评价标准

从包豪斯设计算起,世界现代设计刚好有100年的时间,中国教育体系引入现代设计的理念只有30年的历史。以中国现实为依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设计不管从学理上还是应用上,都凸显出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互联网通讯便捷的今天,中国设计师与世界设计界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设计事务所在中国实施项目,“中国设计”和“为中国而设计”都成为彰显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

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在教育、环保、医疗、环境友好、邻里关系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公共艺术部分也将视角放到乡村,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推动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策展人孙振华说:设计师将注意力投注到设计伦理、环境友好这些价值来,不仅开始出现,而且还将是一种未来趋势。在我提交的案例中,就有注意生态的作品,也有通过设计试图提醒人民注意一些不良行为,矫正某些错误做法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纯设计的角度看,也许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伦理和环境的角度看,它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待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以城市为背景,彰显文化特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深圳以其包容开放的文化而独具特色。以产业繁荣带动城市文化发展,从1992年开始,“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就在深圳举办,现在这个展览已经成为中国设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展览之一。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首次开设艺术设计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为国家级设计展览开了先河。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2年以来,9年时间中,设计大展已经进行到第三届。“时代创造”“设计责任”“新时代新生活”都体现了国家不同时期对设计的判断。历届承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因为靠近香港,深圳具有开放的视野。2006年,关山月美术馆把设计艺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方向。设计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发生关系,这是与深圳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