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广州会展头条

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昨在广州高新区举行

发布于:2019-11-26 18:49:36 来源:大洋网

从航天育种到空间纳米技术、从5G产业化到未来云工作、从区块链到AI工业互联网……一场国家级大型科技产业化会议在穗召开。众多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会聚广州科学城,共赴一场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精神盛宴。

昨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在广州高新区开幕,15位“两院”院士出席,就科技产业化热点话题展开“头脑风暴”。而深耕于航天科技的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分享了“征服星辰大海”的艰苦旅途和未来畅想。

会上,15位“两院”院士围绕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这个主题,从商业航天和太空经济、云工作、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未来网络和5G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

“一小时全球到达”不再遥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包为民作了《开发地月空间的若干思考》讲话。

“这将是一场人类出行方式的革命。”他介绍的航班化运输系统,利用航天航空技术进行亚轨道飞行,从地球上任何地方出发到任意地点,都可在1小时内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早上去纽约开会,中午去巴黎吃大餐,晚上回家睡觉。”

他还提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因为未来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航班化的发射,来提高人类进入空间的能力和运输能力。因此,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是解决的重要方向。包为民透露,我国正在探索可重复使用航天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完成基础技术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

“创新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是我国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技术专家,主持和参加了五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运载火箭与导弹的研制。

他回忆道,20世纪70年代,我国正在研究第一代卫星通讯工程,为了将卫星送到离地面三万六千多公里的高轨道上,团队面临着两条道路,或是选择创新技术含量低的已有技术,或是率先研发低温高能液氢液氧作为末级推进剂,而这正是我国技术薄弱所在。

“思考过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后一种创新方案,哪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经过10年努力,我国在1984年成功利用自主研制的氢氧推进剂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创新都是源于想法,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龙乐豪总结说道。他认为,创新必须瞄准国际最前沿,“必须要有前瞻性,不能停留在国内或者国外现有水平,要眼光放得更长远。”

“神舟之父”戚发轫:

“要为创新营造容错宽松环境”

有着“神舟之父”之称的戚发轫,是我国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他重点讲述了“航天梦”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

“‘航天梦’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懈追求,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戚发轫说,“创新不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事情,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在他看来,国家、社会、企业乃至研发人自身,四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技术本身能够带来什么,随后四个方面都要充分发挥应有能力与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必须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本领本事。”

“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需要人才、梦想,还需要全社会要为创新营造容错、宽松的环境。”戚发轫说,中国航天事业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上的,“因为所有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中国人没有做过、外国人也没有做过的基础上的,所以要允许失败。”

专家建言:

航天技术助力大湾区建设

在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也需要技术人员脚踏实地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卫星导航、新能源……这些新兴技术,正在广州特别是广州高新区蓬勃发展,区里涌现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

在圆桌会议上,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刘纪原对广州高新区的发展表示赞赏。他说,广州高新区的发展为大家带来启迪,依靠创新科技园区来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以加速发展大湾区的科技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广州高新区正紧紧把握机遇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在区块链、AI工业互联网、5G产业化、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均率先布局,取得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区拥有科技企业2万家,汇聚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超过2000家,占广州市七成。